挺膺者说·返家乡系列 | 沙海寻绿:大学生返乡民勤治沙调查纪实
Body
编者按
青春向党,青年向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党委统一部署,系团委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子参与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重点方向,25支队伍、共28人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岗位实习、文化调研、社会观察等多种实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跟随2024级本科生张诺梓的镜头,走近民勤青梭公益植树治沙活动,在风石沙尘间挣出一片碧树蓝天,在产业融合、生态赋能中助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焕新发展,在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里深耕生态复兴、乡村振兴。

民勤青梭公益植树治沙活动概况
1、治沙产业模式
生态治理与种植相结合
青梭公益自2006年成立(原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便扎根甘肃民勤,在这片生态脆弱之地开展大规模荒漠化治理。以种植梭梭等沙生植物为核心手段,在民勤县建设了6个志愿者生态林。种植过程遵循科学方法,确保梭梭成活率超过85%,截至2024 年4月,已种植梭梭等各类林木75000余亩,2024年全年完成荒漠化土地治理面积10350亩,种植梭梭等林木69.5万株/穴,压制草方格沙障面积3050亩。为提升种植成效,还结合铺设草方格沙障等传统治沙方法,草方格沙障有效防风固沙,为梭梭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电商助力生态扶贫
青梭公益意识到生态问题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于2013年开展电商帮扶计划。其注册“梭梭农庄”等商标,开发多种民勤特色农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启销售之路;与152户农民签订包销协议,授权19家网店,通过电商渠道帮助农民将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至2020年底,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达5117.5万元,带动700多人就业,为农民增收1921万元,帮扶农户373家,信息化惠农联系农户2600家。这种模式将生态治理与农民生计改善有机结合,实现生态产业化。
体验式生态公益旅游
青梭公益倡导体验式生态公益旅游,带领志愿者沿途参观雷台公园、文庙、红崖山水库等名胜古迹,最后到民勤县生态林基地种植防风治沙的梭梭林。这让参与者在领略当地文化的同时,亲身参与治沙行动,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吸引更多人关注和投身公益治沙。这种模式不仅为治沙活动募集了更多人力和资金,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科技创新驱动
青梭公益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在治沙中的应用,开发基于GIS和无人机航拍的甘肃青年林在线实景展示平台、“青梭慧农”微信小程序等应用程序,方便对治沙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还研发植树机器人,申请9项发明专利,有望将荒漠化治理成本降低一半,提升治沙效率和质量。
2、重点治沙项目介绍
“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
该项目是青梭公益的核心项目之一,自2006年启动以来,已累计组织志愿者数万人次,在民勤县多个乡镇种植梭梭等沙生植物数百万株,形成了一片片绿色的生态林。这些生态林不仅有效阻挡了风沙的侵袭,还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民勤昌宁西沙窝项目”
该项目聚焦于民勤县昌宁西沙窝这一重点风沙口,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方格沙障铺设对该区域进行全面治理。经过多年的努力,昌宁西沙窝的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植树治沙的具体操作措施
草方格沙障铺设
草方格沙障是干旱地区防风固沙的关键举措。铺设时,将麦草呈方格状铺在沙丘表面,埋入沙中约20厘米,露出20-30厘米, 形成1.5米乘1.5米的方格。其作用一是削弱风力,粗糙的草方格使近地面风速降低、风沙被阻挡;二是固定沙丘,方格内沙粒不易流动,沙丘趋于稳定;三是利于保水保土,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为梭梭等沙生植物生长创造条件,助力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耐寒植株种植
民勤治沙主要选择的植株为梭梭。民勤地区沙漠化严重,干旱少雨、风沙大、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梭梭的特性与当地环境高度适配:梭梭根系发达,主根能深入地下十几米,侧根广泛分布,能充分汲取深层及浅层土壤水分,适应民勤干旱缺水环境;其鳞片状叶和具角质层的同化枝能极大程度减少自身的水分蒸发;树皮坚硬光滑,耐风沙侵蚀,被风沙掩埋能生出不定根加固沙丘;耐盐碱,可在民勤盐碱土壤生长,为生态修复筑牢根基。种植梭梭主要采取在草方格内隔行隔穴的方式,合理间距为3米乘3米,种植深度为四五十厘米,每坑种植4到5株梭梭,可以保证至少一株梭梭的成活。
4、治沙成果及其持久影响
(1)生态环境改善
防风固沙
植被覆盖大幅提升:通过持续植树造林,民勤县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有效阻挡风沙侵袭,县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缩减”,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植被恢复与生物多样性增加
植被的恢复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调查中发现,一些原本在该地区消失的野生动物,如野兔、沙狐等,又重新出现在治沙区域。
土壤改良
沙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防止土壤侵蚀。同时,植物的枯枝落叶分解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社会经济促进
带动就业与增加收入
治沙活动的开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包括树苗种植、养护、灌溉设施维护等工作。青梭公益推出的电商帮扶计划使农民通过销售特色农产品实现增收,改善生活水平,也激发农民参与生态治理积极性,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此外,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公益旅游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相关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也随之兴起。同时,沙产业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探索出生态产业化新路径。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治沙区域周边的农田受风沙危害减少,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一些耐旱、耐沙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得到推广,进一步丰富了民勤的农业产业结构。
(3)社会影响力广泛
公众环保意识提升
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开展生态教育等方式,青梭公益吸引五万多人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使更多人了解沙漠化危害,增强了公众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示范引领作用突出
开创以志愿者为主导、民间力量参与荒漠化治理的先河,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模式,为其他地区治沙提供借鉴,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5、调查成果与收获
个人感受记录
参与民勤青梭公益治沙活动使张诺梓同学收获颇丰:不仅学习到梭梭、沙棘等沙生植物特性,掌握草方格沙障铺设、节水灌溉设施安装等实用技能,还接触到基于GIS和无人机航拍的治沙监测技术,拓宽知识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张诺梓同学亲眼看见民勤沙漠化的严峻现状,增强了环保意识,更加积极地关注和传播生态保护理念。
对治沙不易的亲身体验激发了张诺梓同学的社会责任感,未来她将更积极地投身公益志愿活动中。同时,与众人协作完成种植、铺设等任务,有效提升了她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面对民勤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高强度的治沙工作,这段时间的治沙活动锻炼了张诺梓同学的意志品质,使她日后面对困难时也能更加从容。
问题与建议
问题:资金短缺、技术人才不足、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
建议: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强技术人才培养与引进、加人宣传力度
6、结语
本次“返家乡”活动在民勤青梭公益植树治沙的现场调查,让人深入了解民勤青梭公益的治沙活动情况及其在民勤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调查,不仅取得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和实践经验,也发现了治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民勤沙漠化问题的关注,共同为改善民勤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期待民勤青梭公益在未来的治沙工作中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让民勤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